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5018755050 刘老师18598069735 方老师
业务咨询:刘老师
手机:15018755050
技术咨询:方老师
手机:18598069735
邮件:409448709@qq.com
日前发布的《“一带一路”气候报告:2023》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一带一路”沿线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会有所提升,很可能导致自然灾祸风险加重,损害生态系统。
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刘洪滨告诉记者,“一带一路”沿线是未来气候改变的敏感区域,极端事件频发,生态环境总体可能呈恶化趋势,将给“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带来新的压力。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一带一路’陆域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影响规模更大,对粮食生产、水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更为严重。” 刘洪滨表明。
“一带一路”沿线既是人类活动强烈区,又是生态环境软弱区,气候类型复杂。
据介绍,1981年至2022年,“一带一路”区域大多数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出现显着增长趋势,且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气温改变速率差异显着。
“中东欧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最快,平均每十年添加0.75℃,南亚和西亚平均每十年添加0.5℃以上。” 刘洪滨介绍,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年平均气温将持续上升,增温起伏在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到21世纪末,在低排放情景下,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升温起伏将升高1℃—3℃;而在高排放情景下,可能会普遍升高5℃以上。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为发展我国家,人口数量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防灾救灾能力相对较弱,因气候灾祸形成的经济损失较大。
过去40年,“一带一路”沿线气候灾祸显着增多。数据显示,1980年至2022年,气候灾祸平均发生次数超过10次的国家为我国、印度和菲律宾。从伤亡人口来看,孟加拉国、缅甸和印度多年平均伤亡人数相对较多。
刘洪滨认为,在高排放情景下,未来高温风险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亚、非洲等欠发达或发展我国家和地区。21世纪末,94%的非洲人口和72%的亚洲人口将面临高温热浪风险,欧洲面临高温热浪风险的人口数量也呈添加趋势。未来“一带一路”部分区域降水减少,气候暖干化趋势可能导致损害更严重的高温热浪事件发生。
此外,未来洪涝事件强度随着气候变暖逐渐增强,尤其在中低纬地区,降水强度大、损害规模广,预示着显着变暖前采取习惯措施的必要性。沿线两个海域(西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海域)强热带气旋比例将会添加,引发的极端降水会显着增多,进而添加暴雨、山体滑坡、风暴潮等气候灾祸发生的风险。
“严峻的气候灾祸风险将对区域内未来严重工程建设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等发生严重影响。”刘洪滨表明,如何应对气候改变,特别是有效习惯气候改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与气候改变密切相关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气候灾祸的严重风险,是事关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